【光明论坛】着力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然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着力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夯实科技作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必然要求。持续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助于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实现科技与经济高质量互动发展,为有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服务,让百姓更具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围绕“四个中心”建设不断发力,全面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科技创新对首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成效极为显着。首先,从科技创新投入来看,随着北京创新支持不断落实完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投入强度进一步加强,2021年经费投入总量为2629.3亿元,较2016年增长77.1%,为北京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其次,从科技创新产出来看,随着北京创新激励政策不断落实完善,企业研发动力持续增强,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创新优势凸显。2016年至2021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76.8件增长到185件。再次,从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来看,以金融、教育、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占北京市经济总量的一半,高精尖产业发展水平优势明显。此外,北京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着提升。北京已跻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指数世界排名已经由2017年的第7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3位,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稳步上升。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年,北京蝉联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榜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明显加速,创新驱动北京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这些充分证明,努力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北京科技创新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成效斐然,但仍存在一定短板与一些关键问题。首先是对关键核心技术科创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人才的薪资、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相应配套不够健全,行政化、绩效化科研环境,都制约了对科创人才的吸引和后期科研效率。其次是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北京科技创新国际交流覆盖面不足,缺少海外分支机构,与海外科研机构互动不足等因素,制约了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再次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政府对科研项目引导力度不足、创新主体对科研项目支撑力度较低以及资本对科研项目保障力度不够,导致产学研协同力度较低,对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掣肘。
为进一步提高北京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着力从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和培养机制、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协作、提高科技创新转移转化效率等方面着手。
首先,要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和培养机制。通过鼓励和支持在京增设国际科技组织,吸引外籍科学家、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来京科技学术组织任职和工作。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工资制度、奖励制度、住房制度、福利制度等一系列保障制度,保障首都对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力的可持续性。要依托大学联盟、科研机构联盟,着力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首都科技创新不断输送人才。
其次,要增强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协作。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在京建设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等,积极“筑巢”“搭台”。还应布局海外独立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和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海外代表处和分支机构,增强本土学者、研究人员与国外交流的范围、比例、规模、期限。同时,积极利用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国际会展、学术交流、科研成果展示方面的国际活动,强化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在全球的地位。
再次,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强化政府对产学研协同的引导力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统筹京内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实验室、中介和市场链接有效,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业环境和试错空间。要强化创新主体对产学研协同的支撑力度,支持在京重点领域领军企业或领衔机构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承载能力;加强与相关领域核心科研机构、高等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广泛对接,增强创新联合体的资源组织集聚能力,丰富应用场景供给,加快创新成果转化。通过系统发力,不断打造优良的科研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研究成果取得产出最大化,增强首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可以说,抢收“科技红利”是现阶段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新时代10年,北京在创新引领、科技支撑方面成果斐然;新征程上,北京当有更大探索、更多贡献。
原标题:【光明论坛】着力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编辑:赵芯爽